不知道是不是在澳洲真的住久了!
我在想家,在想北京。想念豆汁焦圈咸菜,想念北京冬天的雪,想念南锣鼓巷和後海,想念国子监叙香斋的素食自助。不知道是不是我在澳洲真的住得太久了,思乡的情愫也越加突显出来。在大学,我学了太多西方的政治法律这种生硬的知识,却少了中华国学的一些韵味。於是,中国书法都开始在我的思乡情怀中荡漾起波纹。脑中装了太多生硬的知识,真的渴望做一些随性的事情。
在我读初中的时候,还曾有过成为作家的梦想,可那个时候,写作是我用来逃离痛苦学习压力现实的减压剂,我逃避到自己想象力筑造的世界中,如同藉酒消愁一样。来到澳洲後,学习压力一下子小了好多,也就没有什麽写作的动力了。这样,中文不退步就不错了,何谈用中文写作?於是,这九年过去了。而我最前面的五年几乎都是为了移民的目的在上学:语言课、预科、职校一路下来,却从未为自己拿到身份後的职业做规划。虽然在Tafe站了一年厨房,但是真的没有想要在拿到PR以後还在厨房工作一辈子,大学是一定要上的,只是那时候我真的没有认真想过大学读什麽。如今我也就是给自己做几道菜来吃。
其实回想起来,我在Tafe的那一年,经常晚上9点才放学,我们几个同学一起等火车,有时是赶火车,在车上虽然疲惫,却有说有笑。我真的感激当时的法国老师Francis,经常与我共用一个工作台,并且品嚐我的作品,也不吝於给我称赞。我也感激澳洲老师Matt,帮助我找到我第一份工作。那是一段辛苦的日子,可是我们懂得苦中作乐。那段日子我也经常去拳击学校训练拳击,也算是有一个课外兴趣,没有沦落到当宅男。其实我自小就不擅长运动,我来到澳洲以後,终於鼓起勇气挑战我自己,从最基础的站姿拳姿学起,并且训练反应和体力,也懂得享受和教练对打的乐趣。
可是当我拿到PR时,已经21岁了。其实21岁拿PR,对於太多中国留学生都算早的。只不过在澳洲读了大学以後拿PR的毕业生拿到PR时,已经是学业移民双丰收,而对於有些我们这些只是为了PR才去技校的学生,拿到了PR,技校学到的东西就达到目的了,於是,20多岁才开始读大学,而自己国内的高中同学大都接近大学毕业了。
21岁的我,第一次填报大学志愿,随便填上法律专业,後来歪打正着被录取了,可是我却没有立刻去上学,反倒是推迟了一年才去报到,让本来已经“大器晚成”的我更加“晚成”。22才开始读这个5年的Arts-Law双学位,27岁才会读完,而我同班同学大都比我小4岁。在他们可以读大学的四年,我却在为PR努力。我不能说我虚度了四年光阴,但是为了PR,让我用了我本来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的四年去争取一个居留权,让我为我失去的青春感到惋惜。
身在何地
九年前,我在首都国际机场给Michelle打电话。在我离开北京以前,高中同班同学里,我和她算是聊留学聊得比较多的了。电话很简短,只是告诉她我在机场,要去悉尼了。其实我没有告诉太多人我这一天启行,总觉得在这漫长等待登机的时间还想找个人说说话。而当飞机起飞的时候,离开地面的时候,我松了一口气,感觉自己终於逃离这里的现实了。其实在我离开中国的那一天以前,因为非典,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去学校上课了。心理期待的是逃避会考和高考,但是似乎对现实迫不得已的逃避也成了我心中难解的一个结。
来到澳洲以後,发现不管是语言课程还是预科课程都是那麽轻松简单,原先真是不知道原来上学还可以这麽轻松,连作业都没有多少。因为我在国内就有的英语底子,上英语课好像玩一样。语言课上和预科的预科(Senior Secondary Studies),班里都是中国人。预科班里,则是加入了澳洲学生-大部分应该是高考落榜的,藉着预科可以进入大学;另外还有日本人、台湾人、香港人、印度人和新加坡人。即使是最让我头痛的数学和物理,老师都能讲得趣味横生,还让我们做有趣的实验,并且是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问题。General Studies, Legal Studies,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和Australian Studies帮助我认识了澳洲历史、政治、社会,其实也帮助我在多年以後入籍考试的时候一次就满分。在澳洲读预科是寓教於乐的,所以优越感由然而生,因为我不必苦苦面对中国的高考。我宁愿写essay或者做presentation也不愿意做题海战术。
其实後来我在Tafe和大学的学习都比我在国内高中要轻松,不知道是不是因此我潜意识里有了一种罪恶感,或者是欠缺感,或者是不安,我经常会梦见自己身不由己回到了北京,不是初中就是高中,要拾起自己已经多年不碰的科目,要再适应中国的学校,实在是太难了!於是在梦中,我想起我不用留在这里,或者是不应该留在这里。我在澳洲有学上,我可以回去,我应该回去。其实在我拿到PR以前,梦到的是如果再不回澳洲,学生签证就作废了,入了澳籍,上了大学以後,梦到的则是我为什麽放着澳洲的学业不管,跑回中国上中学?也许没有读完中国的高中,我感到有些不完全,因为我算是跳过了高中就上大学了。
直到今天,当我申请一些工作,他们问起我的HSC成绩的时候,我都会想到,我没有考过HSC,我连中国的高中会考都没有考过,我是没有读完高中的大学生啊……
Hospitality
我还在SWIC读预科时候,老师就曾经帮助学生填写大学志愿。我一心要移民,不想上大学,就问了中介什麽专业时间短、花钱少、能移民。他让我去读某个墨尔本的职业学校的电路专业,或者是制冷专业,都交了学费了,结果学校突然倒闭了,我那5000元的学费打了水漂了!现在想起来我还心疼。後来他好心让我读悉尼某职业学校的某移民专业。结果我去orientation的那天才知道原来我是来读西餐的。第一年去Loftus Tafe上实践课,第二年去City的学校读理论课。说实话,第二年的理论课没有什麽好说的。就是第一年的实践课,基本上除了几个特色菜式,我也记不住什麽了。
不过我的确在去上西餐课以前是不怎麽下厨房的,不知道怎麽做饭。我在Tafe,学到了刀功,怎麽用烤箱,怎麽做蛋糕和filo pastry,学到了西餐到底包含多少可怕的糖和黄油。当时我们真是一大坨一大坨地用黄油。其实基本上第一学期课程安排就是禽类、肉类、鱼和海鲜、糕点类、奶酪类、糖果……
第二学期就比较有意思了。两个队的学生,其中每周四晚上,一队在学校餐厅当服务员,另外一队在厨房做饭。而厨房的人做的都是当周那个学生设计的菜单。具体情况是这样的:学期开始的时候,每个学生都要设计一餐,要包括三个头盘,三个主菜,三个甜品,每道菜都要做出十份。预算必须控制在500元以内。这些菜最好有一道素食,一道肉,一道海鲜。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本价目表,所有要订购的原材料的价格都可以找到。我们必须自己决定做些什麽菜,然後订购原材料,以500元为限。而那一周,当值的大主厨就是这个学生,分配菜品给别的同学做,自己监督。
我隐约还记得我当时的一些菜品,有三杯鸡-却不是配饭,而是配炸米粉。有一道羊肉。还有一道金枪鱼烤面包。当晚来的顾客非常满意,我还出去问候了他们。
而期末考试则是类似,不过个人做个人的。必须要做一个tart,一个沙拉,一道汤,一道有禽类的主菜。我的汤是一道鱼汤,主菜是chicken teriyaki。其实当时不太有把握,不过後来还是pass了。
Gap Year
拿到PR以後,我不想在餐饮界混了,也想要读大学了,同时,Macquarie City Campus刚刚开张,可是去了以後发现我并没有选对课程,同时我也得了忧郁症,於是我便退学了,可是还是申请了第二年大学的入学。本来我的唯一志愿是西悉尼的翻译本科,但是觉得学法律也许不错,所以稀里糊涂填上了法律志愿。因为我的预科是在西悉尼读的,所以後来也还是西悉尼给我的offer。後来我转学去了Macquarie,後面会详谈。不过当我拿到offer时,还是决定defer一年,并且先是去Amnesty International做了一段时间的义工,帮助研究各国难民政策。组长Graham对我们真是不错,经常请客带我们出去吃饭。後来,我去Tafe读了一个免费的为期几周的课程,medical administration的课程。後来凭藉着这个在一家放射科诊所找到了前台的工作。我也算是一个异类,因为班上只有我一个男生,诊所前台我也是唯一的男生。
这家诊所待遇不错,就是人比较不舒服。我其实工作是很认真的,但是前台人员经常和技术人员勾心斗角,几个合夥人老板有的脾气好,有的脾气急躁。除去女同事性骚扰我不说,有一次我无意犯了一个错误,结果chief radiographer跑出来当着病人的面告诉我如果我再犯,她就砍我的头。当天我气不过,就辞职了。其实当时我已经坐满了移民监,入籍申请已经通过了,就等着下个月的入籍仪式。然後我想要立刻回国看看我妈。我要回国一个月,诊所应该是不会给我放这麽长的假。
其实现在想想,当时如果忍一忍就好了,毕竟在经理的调解下,chief radiographer也向我道歉了。现在工作这麽难找,能够有一份时薪20以上的part time工作不容易。失去了才知道珍惜,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就是这个意思。
大学
2008年1月,我拿到了西悉尼给我的Arts-Law的offer。虽然知道西悉尼名声不高,但是我当时的情况也只能先到这所大学,再决定下一步,后来,我还是受不了网上论坛的口水,转学了。转学的时候有三所学校要我:Macquarie, Adelaide, Griffith,Adelaide虽然是八大,可是却还不如Macquarie和Griffith。Griffith虽然看上去比Macquarie有意思,但是毕竟暂时不想搬家,于是选择了Macquarie。转学以后了解到,其实西悉尼的教学质量不比Macquarie差,差只是差在了人云亦云的名声。
由于在澳洲读法律本科,大多数学校要求读双学位,我理科实在不行,就选择了Arts作为陪衬,在UWS的大一,Arts暂时不用选major。
我大一的法律课安排是Torts, Introduction to Law,Criminal Law,Law Foundation,Arts课安排是Australia and the World, Media and Visual Cultures,Contemporary Societies还有Texts and Traditions。
西悉尼的法律课一般都是3个小时seminars,一般有30个左右的学生,这点比Macquarie要强。第一天上课,是Torts,班上同学紧张又兴奋,看到Robert这个胖胖的老师走进来,没有什么好怕的,紧张的心情也稍微化解。其实上第一节课以前,我是做足了功课,先把课文看过,又带了一本法律字典上课去,结果老师看到我的字典,竟然当众夸奖我。Torts翻译成中文就是侵权法,主要是在合同法以外的民事纠纷。当时专攻的题目是trespass to person, trespass to land还有negligence。Trespass to person里面又分为assault和battery。Assault不必有肢体接触,口头威胁也可以构成assault。最开始每科每周读50页左右的课本真的难受。因为澳洲法律是common law,要读大段大段的判决书。有时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东西,法官要写一页。但是当时目标是转学,所以努力也就认了。Robert喜欢上课跑题,比如讲他夫妇去法国旅游,还喜欢拿同学做道具,比如有一次做到了同学腿上,展示trespass to person。
Introduction主要就是学习common law的发展进程,以及如何利用网上的database找资料,Law Foundation则是一堆有的没的,比如如何进行逻辑思考还有分析各种主义,Criminal Law顾名思义,刑法。Criminal Law的老师很有效率,不拖泥带水,经常3个小时的课,他提前半个小时,甚至一个小时就下课了。于是在大一的法学院,我又重新拾起题海战术。因为criminal law和torts这些科目都属于black letter law,考题要编一个情况,然后让我们用issue, rule, application和conclusion的思维用学过的法律解决问题。所以这一年,我分析问题的能力突飞猛进。这些考试一般都是开卷,所以每周整理笔记以便带进考场就花掉我不少时间。而想要考好,因为不知道试题里面会出现什么情况,所以什么情况都要知道怎么解答,这也就是为什么题海战术会有用。
Arts中,Contemporary Societies还有Texts and Traditions给我的印象比较深。Contemporary Societies介绍了当代社会的一些课题,比如现代论,比如性别,比如贫困,比如全球化;Texts and Traditions那年老师换人了,所以原先是读莎士比亚,这一年换做读战争文学。有八本课本,其中两本是连环画,分别是一个纳粹大***的幸存者的回忆录还有一个记者去巴勒斯坦所见证的苦难;另外有诗集,有安妮日记,有一本犹太小裁缝的幸存回忆录,一本以巴勒斯坦为背景的小说,还有以埃及脱离英国以后为背景的小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