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 > > 文章正文
<原创>相聚有时
(offerbox.cn) 2014/11/11 14:24:52
提起伊朗,在大多数人的言语间,我们似乎有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,在课本里它古老而遥远,在新闻里它独断而专横,仔细回想,在过往的记忆中,确实包裹着浓重的回教色彩,填充了太多的极端与仇恨,报刊也好,电视也罢,在世界主流媒体上伊朗素来以反面危险姿态占据头版,却又因勇于对抗西方世界而被世人熟知。更何况,一切的形象都是由主导话语权的西方媒体所塑造,可世间本没有绝对的客观公正。一个真切丰富的波斯,需要放慢脚步,用心体会,亲身践行。正是这样的好奇和期待,驱使着各国无数的背包客前赴后继地来到这里,寻找自己心中的答案,我也是这其中一员。

《一次别离》让伊朗电影再次蜚声全球,影片的平凡故事让人动容,但让我感动的是在临近离开伊朗的“一次相聚”。那是距离在大不里士不远的一个小镇,放假回家省亲的士兵穆罕默德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。他留着络腮胡,身材魁梧,一米八的个头身着军装,看上去煞是正气威猛但不易接近,但实际上耐心地帮了我们不少忙,此次回家就是奔着与家人共聚开斋节。在后来的交谈中,我才了解到他还是散打冠军,在军队里勤学英文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丰富自己的机会,甚至想要跟我们学习中文。起初当他煞有介事地拿着小本用波斯语近音记录下的中文发音时,我们心想不就几个常用的词儿嘛,何必那么复杂。没想到在之后的不到两天里,有空就问新词儿,还不断复习让我们纠正发音,连睡觉前都要认真地再在小本上写几个。

也许不是大城市,小镇上很少有外国人出现,走在街上经常收到人们的注视和微笑,偶尔碰见穆罕默德的朋友,还会停下来交谈一番,虽然由于言语障碍不能直接沟通,但穆罕默德都会翻译给我们听,大多都是普通平实的语言,诸如“欢迎到伊朗”,“祝你们在伊朗玩得高兴”,“中国和伊朗是好朋友”等等。这个小城镇根本没有什么风光,更别说旅游景点,但清澈的眼神和质朴的笑容秒杀一切看得见的景致。我想这就很好解释了我在孩提时其实没有什么环游世界的梦想,常用地理知识如数家珍,风景看照片和影像就好,干吗费劲到处跑呢;长大后才体味还有比风景更美妙和好奇的感觉,愿意走近同在一个星球却散落在不同角落的人们,感受一下平凡世界里的小感动。

开斋节当晚,穆罕默德家里异常热闹,除了他们一家六人,也来了数位老少亲戚。平日的安静小院充满了欢声笑语,大家围坐在一起,享受难得的欢聚时光。穆罕默德的爷爷面带微笑,话语不多,一口水烟一口红茶,非常闲时自得,老人习惯了儿孙满堂,不知道有过多少次团聚但还是没有一丝乏味。来自异国的客人带来了一些新鲜感,询问着关于遥远中国的种种。穆罕默德忙着充当我们与他们沟通的纽带,时不时蔫坏地教我们一些损人的波斯语和库尔德语,然后让我们对着他兄弟重复着,顿时欢笑声不绝于耳。小孩永远是最欢腾的,7岁的小侄女穿上了轮滑鞋,在院子转着圈,还在大人们的目视下秀起了花活儿,只不过也偶有失误的跌倒,但总不服输地爬起继续表演。看着她稚气的眼光,心想以后多少男孩会为她伤心,或许会成为退居男人身后的家庭主妇,只能默默期许她能得到良好的教育,走出自己的一片天。大家在愉悦的夜色里话着家长里短,我们也分享着来自中国的趣闻习俗。时间过得很快,快乐却弥漫整夜,我们睡得很晚,聊得很深,也回往着这一路的美好伊朗之行,不免心生感怀,叹息不已。

不可否认,伊朗在大众印象里是强硬而冷酷的,但在旅行者的口口相传中里却是清柔而温暖的,充满故事的眼睛里总是泛着光。世界是平的,文明进步使我们改变生活,但也充满误解,纷争与冲突不绝于耳,其实很多时候只是迈出一步就能找到事实与真相,也许别人说一百次都不及自己亲历一回来得精彩而美妙,转述只是存在于想象中,织得出繁华锦簇的纷彩,却错过了万物生长的美好,只有亲自体验过的经历才能鲜活地留在记忆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