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 > > 文章正文
<转载>重温民国小学课本 感受美好文字童年
(offerbox.cn) 2014/10/17 15:19:05
翻开民国时代的小学老课本,如沐春风,沁人心扉,那时的文字在当时真的是有一股勃勃生气在其中,充满正大光明的气象,也不乏清新和素雅。但经过一系列的变化,我们以往流传了几千年的那样一种拙朴、简单、温厚、自然的文风被打断了,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字,无论是社论还是小学生作文,都是在遮遮掩掩,或者是一些套话、空话、言不由衷的话,要不就是我们现在这些貌似聪明的人说一些抖机灵的话。以下三篇短文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第一篇是“茶几上,有针,有线,有尺子,有剪刀。我母亲坐几前,取针穿线,为我缝衣”。没有什么形容词,就是一个白描,但是母爱的那种意境犹如唐诗的“慈母手中线”,就这样传递过来了。

第二篇是“三只牛吃草,三只羊也吃草,一只羊不吃草,它看着花”。大家看,这只羊是一只有思想的羊,是一种哲学的羊,是一个爱美的羊,也许它还是一只公羊。这是叶圣陶先生编撰,丰子恺先生用毛笔抒写并插上图的课文。这篇课文充满了一种美育,一种让大人觉得很突兀,但是让孩子觉得很开心的情愫。

第三篇课文。“今天开学了,开学后我们选级长(当时不叫班长,而叫级长)。谁得的票多,谁就当选”。这就是最基础的国民公民教育。

这些文字很简单,一年级的小学生就能读懂,但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美感和力度,胜过万语千言。
正是这些民国时代像叶圣陶先生和丰子恺这样的知识分子,心地善良磊落,没有黑暗的角落,芝兰高洁的君子,导人向善、爱美、厚待生命,怀着给予美好下一代的希望,用平实朴素的语言,更是要告诉大家简单的道理和思想的轨迹。
美好如初的民国课本,它是文化的风向标,它里面有母爱、有善良,有对大自然动物的关爱,又有民主的启蒙意识,承继古老文明质朴。既吸收了东方传统的文化,那些故事,仁义礼智信,容纳新时代优美,也有西方的那种民主的、共和的、自由的、博爱的东西。
重温民国小学老课本,感受自然生长的文字童年,耳边响起朗朗读书声......
